四川省艺术传播学会首届学术年会在宜宾学院开幕
共绘智能时代艺术传播新图景
10月18日,四川省艺术传播学会首届学术年会暨“智能艺术·跨界传播:新技术语境下的艺术传播”学术研讨会在宜宾学院江北校区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四川省艺术传播学会与宜宾学院联合主办,宜宾学院文学新闻传媒学院承办,来自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及行业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艺术传播前沿议题展开深度交流。

上午9点,本届学术年会正式开幕,宜宾学院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高正伟主持开幕式。宜宾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王如渊首先致辞,他指出,今天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嘉宾齐聚宜宾,共同探讨智能艺术跨界传播这一时代命题,意义深远、价值非凡。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元宇宙为代表的新技术在深刻重塑艺术创作的形态与传播的路径。本次学术研讨会的意义正是顺应这一发展趋势,为专家学者搭建起跨界交流、思想共创、理论互鉴的平台。此次研讨会既是响应文化强国战略的学术实践,也是高校服务区域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期盼与会学者积极探讨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享实践的创新经验,希望通过跨领域交流,推动四川省艺术传播学科的高质量发展,助力夯实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根基。


四川省艺术传播学会会长谢建华在致辞中表示,学会自成立以来,始终以搭建艺术传播交流平台、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为己任,在跨学科范围的文化背景下聚焦并推动三个核心诉求的实现。随后,学会发布2025年度艺术传播与行业发展研究项目立项名单、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就业影像大赛活动及四川省艺术传播学会标识征集活动。

稍后进行的主题研讨会由学会副会长陈勇主持,学会副会长谭筱玲评议,9位专家学者带来精彩分享。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原二级巡视员、学会首席专家白鹏远在演讲《文化创意——传播的推进剂》中提出,文化创意是打破艺术传播边界的关键,需依托技术手段放大文化价值;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陈刚教授以《电影下乡:一堂行走的电影美育课》为题,强调基层电影美育教育在乡村振兴与文化普惠中的现实意义,提出教育不是发光而是“点亮”,希望以电影下乡带动乡村孩童成长,做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院长范蓓教授强调在AI时代可以通过借助英戈尔德的“制作”思想重塑影视教育。



西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焦道利教授分享了基于AIGC技术加持下的油气文化影像表达实践成果;宜宾学院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王黔教授以新媒体时代儿歌异化现象引出技术“赋权”下艺术生产的新变;《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吴冠平主编倡导重视艺术作品中人类情感的人文主义创作,以机器为载体创造出一种新的生命体征,理解、提升审美意识;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安燕教授则提出国产电影现实主义路径所存在的问题和其发展的可能性;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韩晓强副教授聚焦AI时代重思非人图像,讲述了“非人摄影”的概念以及相关案例;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谢建华教授从电影叙事概率革命切入,剖析智能技术对艺术审美与创作逻辑的影响。


18 日下午,四个分会场围绕 “数字赋能与文旅融合”“新技术与理论变革”“技术重塑的美学未来”“数智时代的美育革新” 展开研讨,数十位学者聚焦艺术传播前沿话题深入交流。随后举行了颁奖仪式及闭幕式,20 篇来自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的论文获优秀论文奖。谢建华总结,本次会议在艺术传播理论的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探讨,展现了学科理论活力与实践创新力。

本次学术年会顺利举行,为国内艺术传播领域学者搭建了高质量的交流平台。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本次会议不仅促进了高校、业界之间的深度交流,也进一步夯实了四川省艺术传播学会作为学科共同体的凝聚力与影响力,为推动交叉学科建设与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供稿 摄影/周光庆 初审/丁峰 复审/张易 终审/高正伟)